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1222篇诗词

涟水观音画像赞

稽首净圣甘露门,无量胜身遍沙界。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

西方肃杀忧愁地,故住宝陀落伽山。此方教体在音闻,故称名者得解脱。

一切众生杀心盛,痴暗不见不发心。故现鹰巢蚌蛤中,亦作画师画其像。

菩萨岂有种种心,皆其悲愿力如是。何人毫端寄逸想,幻出百福庄严身。

屹然欲动千光集,譬如将回紫金山。瞭然欲瞬众生好,譬如欲坼青莲花。

蛮奴水王来献诚,想见细雨天花落。众生五浊热恼中,色欲爱见所熏炙。

忽然睹此宝月相,一切毛孔皆清净。成此不思议功德,皆因上人心所献。

愿我早熏知见香,愿我常披慈忍服。愿魔障山速崩裂,愿大智慧常现前。

心精遗闻證圆通,自然静极光通达。我当定如观世音,一切众生愿如我。

句 其一

我辈自应须左转,知君岂是背匙人。

警策

汝未办道业,何能超尘累。但观身精进,则知心猛利。

日中乃当食,食不敢尽味。夜分而后寝,寝不敢熟睡。

贪入光明想,贪證法明智。是名心出家,是名身出世。

大哉无累神,合此有道器。若具所行心,件件俱不是。

而称释氏子,动止是羞愧。

余所居连超然自见轩日多啜茶其上二首 其一

三生事办吾知要,一室香凝独掩门。睡足便惊清昼夜,火红消尽白灰存。

巷无俗驾蚁纷绕,邻有高人玉粹温。隐比价膺犹可愧,会茶时复到幽轩。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 其三

人间皆热恼,我自不随情。一室闲趺坐,天魔魂震惊。

百千大火聚,中有片玉清。大哉慈忍力,妙湛合无生。

赴太原狱别上蓝禅师

平昔巾盂共空壁,只今楼观碍层霄。道心针水妙应在,俗眼云泥谩觉遥。

道路为家身是寄,死生如梦意全消。明年五顶东游遍,来听吴音发海潮。

和灵源寄莹中

此来渐觉身无累,欲学灊溪讳名氏。钟山万顷独经行,山日松风吹冻耳。

闻有僧从法窟来,当锋戏作横机试。探怀示我妙伽陀,两翁回互偏中至。

乃知道德无贫贱,□□相求亦相契。妙谈何日看挥斤,此老鼻端有馀地。

余在制勘院昼卧念故山经行处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韵寄山中道友八首 其二

扫径偶停帚,幽怀凝伫间。暮樵迷向背,馀响答空山。

悼性上人

三年三过龙安寺,亹亹清谈解逼人。顾我偷闲久无侣,与君数面自成亲。

转头忽作幽冥隔,弹指空惊梦寐新。病眼看秋欲凄眩,攀翻投老一伤神。

次韵空印游山九首 其九

大沩愿力有谁同,贯日精神吐白虹。我酌轼公泉叹息,此源有尽水无穷。

次韵游鹿头山

吐词秀似出盆丝,好古幽情八咏思。论字来寻鲁公碣,因诗曾访少陵祠。

留题楚俗争传去,懒赋山灵必有词。定价文章比珠玉,此篇不独慰吾私。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 其二

句中开活路,要汝到根本。如射中百步,巧力观者奋。

箭锋相直时,何尝落思忖。相逢伫思间,雪峰毬子辊。

潭州东明石观音赞

大悲智光本无碍,于一切处常发现。岂特夜半瓦砾间,始复烂然上霄汉。

此邦众生共胜业,时节成熟故如是。譬如日月行虚空,水无秽洁皆照临。

灰沙若沉波自寒,圜影于中迥殊特。稽首妙智光世音,是娑婆界真教体。

应机而现为说法,信心起处说法竟。我今见境得成就,亦同音闻获圆通。

六根迟速虽不齐,要是一精明所现。我知暗相不能昏,与彼心精遗闻处。

众尘隔越妄分别,常真实中无是事。死生之变尚不改,岂有根尘乃能蔽。

愿令持此妙法门,于此刹土为佛事。一切声色热恼中,与众生作清凉处。

皈命救世大悲者,愿赐威光加被我。令我获无作妙力,令我亦名无所畏。

令我具无碍辩才,令我入一切种智。我及一切诸有情,皆如观音得自在。

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灭之日用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为韵作八偈 其三

心驰即摄来,寂然住正念。譬如分身集,全身方出现。

生佛识精聚,灭佛游魂变。分坐宝塔中,贰法君试辨。

食不继偈

观饿鬼趣,论劫饥渴。针锋其咽,火聚其发。昼夜号呼,百千死活。

我常饱暖,今暂缺乏。当生大悲,入此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