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全部文章
  3. 看过月薪1万与10万的真实差距,苏轼表示要坦然做自己!

看过月薪1万与10万的真实差距,苏轼表示要坦然做自己!

近日有网友以上海为坐标算了一笔账,月薪1万和10万,刨除每月的各项开销,最后到手的实际收入可能是100倍的差距。而现实往往更加残酷,因为月薪10万的人可以很快买房,不需要再支付房租,但月薪1万的人还苦苦挣扎在租房旋涡中,这就是月薪1万与10万的真实差距。一些人在其中看出了动力,更多的人则看出了焦虑。

晚年被贬海南的苏轼,就表示自己陷入了这样的焦虑中。他所有财产只剩下一所透风漏雨的“桄榔庵”,从前在西湖游玩,在岭南吃荔枝,现在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于是他写信向友人发牢骚,说朝廷还欠他三年的俸钱——共两百贯钱币,按京都币值计算也有一百五十贯。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天性乐观的苏大学士,这时也苦恼得像被拖欠薪资的民工。

宋代对文人特别优待,发给文官们的俸禄是汉代的10倍,是清代的2~6倍。拿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安石来说,他每月钱币工资有三百贯,有人据当时每石米价约六七百文到一贯文折算,得出宰相的月薪几近9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还有禄米、绫罗、锦缎等实物工资,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种福利补贴,比如茶酒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

冲着这份薪资,也难怪文人们挤破头也要考国家公务员了。白居易曾经在看到农民们冒着酷暑收割麦子的场景时,发出“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慨,在古代,平民百姓和官员的收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宋仁宗时期大名鼎鼎的包拯,有段时间身兼三个职位,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按仁宗嘉佑年间颁布的公务员薪水法规《嘉佑禄令》,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各种实物收入。包拯在开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另外,朝廷还会拨给外任蕃府的高级官员20顷职田。

有人据此核算了一下,将包拯每年所有的实物收入都按照当时的物价折算成货币,然后再加上他本人的钱币收入,合算出包拯的年收入是21878贯铜钱,大约相当于人民币1367万元。看到这里,人们不禁感叹了,包拯作为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是有道理的,毕竟自己的收入已经让别人望尘莫及了。

对比王安石和包拯的高薪资,同一时期已经62岁的苏轼可以说是非常惨了,尤其是有过当官拿俸禄的经历之后,这种落差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人生的大风大浪已然司空见惯,在海南度过了一段适应期后,苏轼又回归到自己的文学正业上来。他把海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带着当地民众积极搞生产,将中原文化带到这片蛮荒之地上来。

当地人姜唐佐跟着他学习了六个月,苏轼称赞他“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在离开海南的时候,苏轼还在姜唐佐的扇子上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希望他有朝一日能中举。三年后,姜唐佐不负所望,成为了海南的第一个举人。但那时苏轼已经去世,姜唐佐在中原四处寻找,找到了苏辙,苏辙将扇子上的诗补全:“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常。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月薪1万和10万的真实差距究竟是什么呢?可能是物质生活的天差地别,但绝对不是精神生活匮乏的理由,心中有丘壑,笔下有天地,身在陋巷,颜回也可乐在其中,内心恬然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无愧自己的本心才是真正的不负韶华啊!

原创声明

该内容为本站原创,著作权归本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