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全部文章
  3. 曹丕:文艺青年成长史

曹丕:文艺青年成长史

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这是曹丕29岁那年,写给昔日好友吴质书信中的一段。在书信中,曹丕用了短短数语,便向我们勾勒出一个仿佛自带滤镜效果的回忆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般进入到那个曾属于他们的美好世界。也正因为此,这封骈文体的书信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不亚于任何诗词的地位,千百年一直流传至今。

提起“三曹”,人们更容易想到曹丕的父亲曹操和他的弟弟曹植。上天似乎特别垂爱这父子三人,给予了他们不同类型的才华和诗文上的极高造诣。曹操自不必说,他的诗属于千百年一遇的帝王之叹,雄浑天成;而曹植更被谢灵运评为“天下才共一石(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上天独赋的才华,让曹植的诗有如美玉琼瑶,一篇《洛神赋》,更是引起人多少遐想,从中衍生出多少曲折哀怨的故事。相比之下,曹丕作为诗人的光芒似乎一直被他的父亲和弟弟所掩盖。曹丕的文字引经据典不多,也很少用华丽辞藻堆砌,但他的诗文通常都有着最真切的情意,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沉浸不可自拔。

文无第一,没有必要刻意将曹植和曹丕的文字作比较分个高下。但就像我们听音乐一样,有些乐曲会让我们惊叹乐章之华丽、编曲之复杂、唱法之惊艳;但总也有一些音乐,一把吉他,一个粗哑的声线便足够我们听得泪流满面,轻易便被人击中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这也正是曹丕文字的魅力所在。他的《与吴质书》,总让人感叹流年似水、盛景难常;他的《燕歌行》,让人不由自主便代入了那个独守空闺的女子,对着床前的皎皎月光,孤独地看着天上的星河。这样细腻的情感,让人总是忘了这样的文字其实来自于一位帝王。

纵观曹丕生平,与其说他是与生俱来的帝王,不如说他是从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慢慢地完成了他的角色转换:少时他学骑马、学剑术,整天与建安七子诗酬唱答;中原丧乱之后,他搬回谯郡故里居住,在院子里竟然种了一天一地的甘蔗,然后经过一年盛衰,居然有了“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这样的感叹;甄后美貌,他娶为妻,在朋友聚会中炫耀般让甄后出来见人,好友刘祯过于惊艳,一直盯着甄后看,而曹丕不以为意;好友王粲早逝,生平好驴叫,在他的葬礼上曹丕竟然带头学起了驴叫……从曹丕年少种种作为来看,一个好诗文、任性的文艺青年公子哥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一个人不能当一辈子文艺青年,尤其对于曹丕这种注定要承担起一个国家的世家子弟来说。在写下《与吴质书》之后两年,中原爆发瘟疫,建安七子中竟有五人死于疫情。流年似水、盛景难常,从曹丕写给吴质的书信来说,可以看到这种浓厚的缅怀过去的伤感情绪。但他终究要告别,一步一步走入另外一个不能任性、也不怎么文艺,充满了阴谋和纷争的世界。

同年,他被立为世子;又过了三年,他成为魏王,然后代汉自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王。曹丕并不是一个坏皇帝,或许平息乱世的能力他不如曹操,但作为治世之君,他交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短短六年的在位期间,他积极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经济,为日后强大的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一个任性的文艺青年,他一步步羽化蜕变,就像年少时曾经憧憬着仗剑天涯的我们那样,开始为了房子车子奋斗,成为我们原以为一辈子都不会成为的那种人。

但我始终相信,在曹丕内心深处,有一个真正的自己或许被尘封,但从未逝去。在成为魏世子之后,他曾在《典论·论文》中写下这样一句传世的话: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哪怕盛极一时的王朝,它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生命中,曹丕用他的文字,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不朽的礼物。

原创声明

该内容为本站原创,著作权归本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