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全部文章
  3. 屈原: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其实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屈原: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其实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众所周知,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据野史记载,这个习俗来源于屈原跳江,屈原是爱国诗人,因为太爱国,所以屡次谏言被皇帝流放,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投汨罗江而亡,爱戴他的人们,就在他投江这天,用芦苇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免这些水中生物吃掉屈原沉入江中的遗体。

这段典故看似很美好,其实经不起推敲,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先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生火烤肉、围树叶造衣服,由于烤过的食物太烫,古人便用树叶包裹着来吃,这就是粽子最早的原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粽子的描述,“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粽子作为满载浓郁民族气息的传统中华美食,一直深受大家喜爱,屈原投江的典故以讹传讹,主要在于屈原投江的时间正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古时候也叫端午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的记载。

屈原出身贵族,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都是世袭制,有着分封的土地,一生下来就锦衣玉食,除了诗书礼乐的学习,其他也没有啥事可做。由于长久浸淫于诗书中,屈原的诗词写得极好,贵族身份的加持、知识渊博的傍身让屈原在民间颇有声望,况且屈原极具政治才能,所以进入朝廷中就被安排做了左徒。

即便身处高位,他也心系百姓,不愿与一帮无能之辈同流合污,加之他所在的楚国,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屈原就成了整个文武百官的打击对象,楚怀王被秦国扣押至死,屈原的处境更是尴尬。内心高洁而又性情执拗的屈原,受不了百官的打击、新皇的猜忌,于是选择自我流放、自我解脱,用自己的死来照亮这楚国的黑暗。

在投江之初,屈原满怀悲愤, 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笔诗——《怀沙》,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在这首绝笔诗中,屈原写到,“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用这样悲壮的行为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这份执着、这份情谊,让古今多少人流泪思念!端午节纪念屈原也是后人对屈原个人的崇拜和纪念,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灵魂的哀思。

宋代的大诗人刘克庄曾经在端午节这天,出门远望,看河边彩旗飘飘、呐喊声此起彼伏,就心生感慨地说,“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刘克庄这首词从一个比较诙谐的角度来写端午节的由来,他说谁能信在千年之后,屈原江底的灵魂还会垂涎米粽,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屈原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儿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粽子、赛龙舟、端午节这三者其实和屈原没有啥关系,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祭拜祈福罢了。

总的来说,不管屈原的死是不是端午节的起源,或者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莫须有的节日,单凭屈原这样伟大的爱国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后世用一个节日在几千年间去供奉、祭拜他也无可厚非,我们也不必太过较真,用一个节日去寄托一份美好的感情,也是一个难得的情感归宿!

原创声明

该内容为本站原创,著作权归本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