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全部文章
  3. 端午节:又逢五月五日午,赠我艾草与香粽

端午节:又逢五月五日午,赠我艾草与香粽

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约而至,时值初夏,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让这端午多了几分傲娇的暑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在古代汉语中,“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意为“初五”。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端午节的起源都和一个人紧密相关,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屈原眼见楚国覆灭,自己却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悲痛欲绝之下,投汨罗江而死,百姓们感念他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于是划着船在水中找寻他的尸体,并把饭团扔到水中,期望水中的鱼虾不要伤害他的身体。后来,赛龙舟、吃粽子便成为纪念屈原的习俗。

上下几千年,借端午日凭吊屈原的诗词佳作层出不穷,老百姓也就逐渐接受了文人们的说法。

《端午三首(节选)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人赵蕃的诗作,巧妙地把端午日的天气和屈原的冤屈相联系,端午阴风晦雨不就是屈子在痛陈冤情吗?当然诗人也借屈原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端午和屈原在文人的眼中,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了。然而端午节究竟是不是为了祭奠屈原而产生的呢?其实不然。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里,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起源于“恶日”,战国时代,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也易遭虫害。人们便认为五月诸事不吉,所以在这一天除瘟、驱邪、求吉祥,继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端午节。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端午起源于古百越的祭祀活动,在中国长江以南曾经有一个繁荣的族群——古百越族,他们以龙为图腾,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按照惯例都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典,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听着急促的鼓点声,在水面上竞渡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这也就是端午划龙舟习俗的由来。据考证,“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出生前就存在,而在屈原所作的《楚辞·涉江》中就有关于龙舟的描写。

其实,反观这两种起源说,我们不难发现,“恶日”是北方的习俗,赛龙舟则是南方的习俗,在漫长的时光演变中,南北方的习俗不断融合,最终汇成了今天的端午节。端午节虽然不是因屈原而起,但却因屈原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后世每一个朝代,但逢端午,皇帝百姓都很重视,除了赛龙舟、吃粽子之外,还兴起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

比如有的地方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和菖蒲,它们特殊的香味和药理作用,可以用来驱病、防蚊、辟邪,有的地方会制作香包佩戴在胸前,内装香料,香气扑鼻,热恋中的女孩会亲手做一个荷包送给恋人,以示平安喜乐、情意绵长,有的地方还会给孩子佩戴五彩绳,有时候还在五彩绳上串上几枚铜钱,借此寄予美好的祈愿。而五彩绳据说还要在端午过后遇到的第一个阴雨天解下来扔掉,寓意扔掉晦气;有的地方则要用佩兰或草药煎水沐浴,洗去一身的病气,据说可治皮肤病、驱邪气,称为沐兰汤,这种习俗在苏轼的词中就有提及。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端午,东坡的爱妾朝云刚刚沐浴过兰汤,并将剩下的香粉胭脂都随水倒入了河中,让河水都仿佛“流香涨腻”,实际上诗人是在说朝云身上香气犹存。出浴后的朝云按照端午习俗,先把五色丝线缠绕在玉臂之上,又在自己的发髻上斜斜地挂上符箓,以祈求平安顺遂。

除了以上习俗之外,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喷洒雄黄酒和朱砂酒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驱虫防病、祈求健康。在著名的《白蛇传》中,就有端午日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的故事,这也是雄黄驱虫辟邪的侧面反映。

古时,中华文明对周边各国影响深远,端午节也不例外,与中国邻近的许多国家都有过端午的习俗。韩国人就十分重视端午,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进行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另外人们还会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此外,韩国人在端午节也喜欢吃艾草饼、品樱桃茶,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让很多中国人感受到别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日本也过端午节,不过日期是公历5月5日,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新加坡人每逢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还会用独特香料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香瓜条混炒,最后裹入晶莹的糯米之中;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

传统文化走到今天实在是不容易,值此端午佳节,在吃粽子、挂艾草的时候,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不要让这份人与自然之间的温情和文化的传承在我们手上丢掉。最后,祝福大家,百邪不侵,端午安康!

原创声明

该内容为本站原创,著作权归本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