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全部文章
  3. 十里红妆——走近古时候的婚嫁民俗

十里红妆——走近古时候的婚嫁民俗

十里红妆,是古代很多女子梦寐以求的浪漫:凤冠霞帔、红奁铺地、一路蜿蜒的嫁妆宛若金龙般浩浩荡荡,一铺十里、天地之间流光溢彩。此为十里红妆也。

有一首词这样唱:

《长相思·十里红妆

诗一行,歌一行。衣袂翩跹彩笔扬,浓情画水乡。

甬江旁,姚江旁,十里红妆十里长,嫁郎梦一场。

循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走进古老的江南水乡,去探寻十里红妆的秘密。

“十里红妆”起源于浙东地区。据说,当年宋高宗听闻金兵追击,便从杭州一路南逃,途经西乡时遇一农家女子。女子用晒谷场上的箩筐罩住宋高宗,才让他逃过一劫。被救后的宋高宗,为报女子恩情,向其承诺道:“等我龙椅坐稳,便接你回去做正宫娘娘。”但几年过后,宋高宗去寻那女子,却不见其影踪,寝食难安的他最后只得下旨:“浙东女子尽封王。”意思便是,浙东女子出嫁那日,可享受公主或娘娘出嫁时的排场:凤冠霞帔、龙凤花轿、雍容华贵的首饰、相续十里的红妆……

既为十里红妆,那么如此丰厚的嫁妆,到底包括哪些东西呢?下面我给大家罗列一下:错彩镂金、以千日之工打造的“千工床”,华贵雍容、朱漆雕花的“万工轿”,素朴大气、雅致秀美的红橱木柜、花几、桌椅、木桶,以及衣物首饰、金银珠翠等等。富贵人家出身的女子,其十里红妆包括的物品相当丰富,并且做工精致,十分考究;而中下等普通人家的嫁妆,则往往简单朴素,与富家女子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不管嫁妆是否丰厚,它都是为出嫁女儿庆喜庆贺准备的。但在明清时期,婚嫁论财的奢靡之风越发明显。《广宁县志》载:清乾隆时,中等之家妆奁之费为十金至数十金,富豪之家是三百至五百两,到了道光年间,嫁妆比起乾隆时期多了一倍甚至数倍之多。并且,嫁妆的奢靡之风,已经遍布至全国。

十里红妆成为一种奢靡之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暴露显现出来,例如:溺婴、童养媳、缠足等等。我们先说说溺婴这个陋俗。溺婴的现象,除却与重男轻女、家庭贫困有关联,还与当时的奢靡之风分不开。中下之户,生女难育,“恐厚奁之废家”,故溺女成风。十里红妆,是很多女方之家的一场劫难,也让无数无辜的生命在刚刚出生之时,便被扼杀在那个出生的子孙桶里。

当然,也有很多生活贫困的父母,不忍心溺杀自己的亲生骨肉。他们会选择另外一条路,即把小小年纪的女儿送至未来的婆家抚养,待其长成,便可与丈夫举行婚姻仪式。虽然成为童养媳的女子往往命运悲惨,但和刚出生就被溺死的女婴相比,她们还是幸运得多。

至于缠足,则要说明在明清时期,女子的十里红妆里会有一副缠足架,一副缠脚铐。缠足架用于女子缠足,而缠脚铐则是为了让小女孩无法动弹,方便操作的完成。这些制作往往十分精美的刑具,却是很多女子不得不经历的一场噩梦。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步伐,十里红妆已经退出了生活的舞台。这些或浪漫或悲凉的古老文化,也在时光流逝中渐行渐远。对于如今已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里红妆”,我们相信,它不再会成为束缚人们的镣铐,而是在传承与发扬中,越来越展现其独特古老的风采。

原创声明

该内容为本站原创,著作权归本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