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全部文章
  3. 风筝情缘——清风托纸鸢,扶摇飞满天

风筝情缘——清风托纸鸢,扶摇飞满天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古时候,春日的风光总是如诗如画:燕子来时,绿水人家;杨柳堆烟,纸鸢飞舞……不知,这首高鼎的《村居》,能否让习惯了现代车马喧嚣的你,感受到来自田园的优美风光与安静恬然?

时光穿梭百年,这首《村居》里的风筝,就这样挟着春日的诗情画意、带着儿童的天真烂漫,走进了无数人的心扉。

其实,在古代,放风筝并非儿童的专利,它是一种老少咸宜的春日游戏。不少文学艺术作品,也有对此的描写与刻画。比如: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苏汉臣的《百子图》中,有关于放风筝的场景;清代李渔的《风筝误》,便是一部以风筝为媒谱写的爱情传奇;而在《红楼梦》中,宝玉和众女儿放风筝的画面,更是整部小说里唯美而不可多得的亮丽色彩。

不过,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就会发现,风筝不仅仅是作为点缀闲暇的娱乐工具那么简单。早在先秦时期,墨翟就花三年时间用木头制成了一个木鸟,据说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而后,鲁班以竹子造出了一只可以乘风而起的木鸢。到了东汉,蔡伦的纸问世之后,坊间开始把纸糊在竹子上,并做成鸟的形状,所以人们称之为“纸鸢”。而古人之所以如此乐此不疲地研制风筝,主要还是为了实现自古以来的上天梦。

“纸鸢”用纸张代替竹子后,自然更加轻巧灵动了。这种纸鸢飞上天后,再装上丝条或竹笛制作的响器,会发出像乐器“筝”的声音,因此这种纸鸢被也人们称作“风筝”。直到五代时期,人们才用真正的“风筝”来代替纸鸢。

早期的风筝,是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存在的。人们在行军打仗期间,在没有信鸽的条件下,就会以风筝来代替信鸽。例如在南朝的梁国,侯景叛乱,被困在金陵城的梁武帝,就是利用风筝来求救兵的。虽然梁武帝的求救以失败告终,但在紧急关头,风筝仍可作为求生工具用来一试。

直到宋朝,放风筝才演化成一种游艺活动,走进了千万户寻常百姓家。《武林旧事》一句“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就记载了西湖断桥一带的春游放筝场面。此时东风袅袅,垂柳依依,无数造型千秋、色彩鲜艳的纸鸢在空中交错相缠。这些被牵引的风筝中,若是哪个先被绳子绞断,那么它的主人自然也得先“出局”。可以说,放风筝也是一个技术活,它的学问可真得花时间去琢磨呢。

直到今日,放风筝仍是一种春日休闲活动。人们可以牵着风筝,在春光中徜徉,在风中奔跑。这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放郁”,让在寒冬中郁积的闷气消散在暖暖的和风中。如此这般,不如就趁着三月的草长莺飞,一路烟霞,尽情地去享受这场春日之旅吧。

原创声明

该内容为本站原创,著作权归本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