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全部文章
  3. “学霸”和尚报国记

“学霸”和尚报国记

公元628年,大唐贞观二年,二十六岁的佛学青年陈祎告别家乡,悄然踏上了西行的旅程。他是带着中原佛教的一项任务出城的,这项任务因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佛法无益于治理天下——而未被批准。没有朝廷的支持,但这项任务在陈祎看来又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决断之下,陈祎便决定避过朝廷独自西行。尽管他只是跟那些从西面来的和尚有过一些交流,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具体的路程有多远。一路往西就行了,陈祎这样想着,便背上行囊出发了。

可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陈祎先到兰州,又到凉州,一路未曾停歇,便又至瓜州。陈祎是中原人士,生在中原长在中原,在他此次旅程之前,他从未踏足过西域土地。而西域不只风土人情与中原天差地别,天气也与中原迥然不同。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常会不服水土,陈祎也中招。可是时间紧,任务重,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几乎是走着熬着,直到病好。

从水土不服的症状中出来,就又入了沙漠,沙漠里温差大,意外多,那时新疆还几乎是无人之地,他好不容易问出路线,还要一人穿过沙漠。这里所说还只是一小部分困难,后人根据他的西行路程改编出了《西游记》,可见路途何其艰难。或许是心底的那股意志,“还未见到真佛怎能就离去”?就靠着这股意志,他穿过了沙漠,又绕过了中亚,经过阿富汗,走过巴基斯坦,总共花费三年时间才到达了他的任务完成位置——那烂陀寺。

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应该知道这位徒步从大唐西行万里的勇士是谁了。他就是大唐高僧,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气的和尚——唐玄奘,俗名陈祎。

这里的唐玄奘不是金蝉子转世,也没有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名徒弟伴他左右,或许有匹白马曾陪他出了洛阳城,也已被淹没在塔克拉玛干的沙丘之中,因为这里的七十二难一难也没有少,反而更多。唐玄奘凭着自己的极大毅力从东土大唐一路来打败了孤独、打败了饥饿、打败了“妖魔鬼怪”,终于到达了佛学发源之地。

到了那烂陀寺还不代表成功,他的任务并不只是到达这里,而是要将这里的原文佛经翻译出来带回大唐以解决长期以来因为译文的不准确而带来的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分歧问题。翻译就必须要学习梵语,梵语源于印度但并不是印度的主要用语,而且印度一直以来没有历史文本,梵语也从没有文本记载,都是靠史诗或者宗教仪式以口相授传下来的。本地人学都不一定学得会,更别说一个唐朝人。

唐玄奘没有退缩,索性就在那烂陀寺住了下来,与当地人交流,并学习有关梵语的传说和经文。整整花了五年时间,经书还没翻译出来,唐玄奘倒是成了专业的梵语专家,连以梵语为交流语言的人都不如他,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因此,历史上也多称他为三藏法师。除了梵语和佛学,玄奘闲暇之余还学习了婆罗门教的各类经典,顺带对婆罗门教的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释。

最终,玄奘从印度和中亚地区带回526筴、657部佛教原典文献,并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携经归国时,玄奘已四十一岁了,从青年到中年,十五年时间,玄奘全都花费在了天竺的学习之旅上。由于在天竺的出色表现,玄奘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受到印度地区各国国王的重视。太宗此时终于看到了玄奘的存在,在洛阳召见玄奘,并亲封他为大师,与其并坐。

太宗观玄奘仪表堂堂、谈吐雅致,还一力劝说玄奘还俗做官为他经略西域出力。玄奘坚辞拒绝,但也将自己西行的经历由门人撰写成《大唐西域记》上表朝廷以作参用。

唐玄奘的西行之旅使中国传统佛教得到了正统佛教学说的精髓,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并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使中国的地位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唐玄奘用他的两条腿将他的爱国之心带往世界,并注入佛学,怪不得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原创声明

该内容为本站原创,著作权归本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